【林定移教学辅助服务器】 最近2013-08-01更新 |
|
天水旅游 (2005年1月)
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,俗名麦积崖,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《玉堂闲话》中说“麦积山者,北跨清渭,南渐两当,五百里岗峦,麦积处其半,崛起一块石,高百万寻,望之团团,如民间积麦之状,故有此名。”这当然有些夸张,但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。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,周围群峰环抱,麦积一秀崛起,高142米,距天水火车站30公里。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,清流遍地,山峦叠翠,自古有“秦地林泉之冠”的美誉。春来一片苍翠,夏日山花烂漫,秋季白云红叶,冬天玉树琼枝,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。“麦积烟雨”为秦州十景之一,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。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《麦积烟雨》诗中赞曰“最宜秋雨后,兼爱暮时烟”,可见烟雨之撩人。登上麦积山石窟的“散花楼”俯瞰,方圆百里林海茫茫,如诗如画,满目生碧,气势磅礴。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,随着气流缭绕而上,可出现“天女散花”般的迷人景象,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。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,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,洞窟“密如蜂房”,栈道“凌空穿云”,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。杜甫有诗赞曰:“野寺残僧少,山圆细路高。麝香眠石竹,鹦鹉啄金桃。乱水通人过,悬崖置屋牢。上方重阁晚,百里见秋毫。”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,从十六国后秦(公元384年至417年)时期开始营造的。谚云:“砍尽南山柴,堆起麦积崖。”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。据梁《高僧传》载,南朝宋年间,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,不久名僧玄高继至,二人共住寺院,常有学徒三百余人,可知当时佛事之盛。西魏刚刚立帝时,在这里“再修崖阁,重兴寺宇”。 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,赐死后“凿麦积崖为龛而葬”。北周保定、天和年间,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,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《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》。隋文帝仁寿二年,杨坚在全国敕葬“神尼舍利”时,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,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。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。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、火灾的破坏,现仍保存窟龛194个,泥塑、石刻造像7800多尊,壁画千余平方米,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。 由于多雨潮湿,壁画大多脱落,但泥塑基本完好,有的泥质如新,坚如烧陶,可见古代艺术匠师们制泥技艺之高超。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,泥塑生动优美,石雕技艺精湛,壁画古朴素雅,不论足北朝的“秀骨清像”,还是隋唐的“丰满圆润”,都刻画得栩栩如生,温婉可亲,极富生活气息,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。这种“形神兼备”的传统技法,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,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,不愧有“东方雕塑陈列馆”的美誉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极为重视。一九五二年西北局,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专家组成考察团,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勘查。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瑰丽的艺术宝窟,国家于八十年代又拨巨款,历时八年,对山体进行了维修加固,使麦积山石窟面貌焕然一新,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。
伏羲庙 伏羲庙在甘肃天水市西关。据现存建庙碑记载,建于明弘治三年(1490年),嘉靖三年(1524年)重修。庙临街,占地三千多亩,两门三进,自南向北有:牌坊三间,单檐歇顶,矗立在高3米,宽6.5米,长17.6米的台基上,周围以砖砌勾栏;大门五间,通长17.6米,进深两间,悬山式,中央置宝瓶;仪门面阔五间,进深两间。 主体建筑为太极殿,屹立于长26.4米,宽13米,高1.8米的站台上,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,通高36.7米。重檐歇山顶,琉墩瓦顶,饰螭首。脊饰缠枝牡丹,龙,兽,鸱尾,斗拱五铺,三抄,三平昂,刻卷云和龙头。门扇饰透明花金线艾叶纹。圆窗透花,刻有二龙一珠,障水板刻松鹿图,雕刻精美。殿身为双槽十架椽减柱结构,内有金柱两排八根,上部绘河图,藻井顶棚等分64格,绘64卦。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。 后有先天殿,原祀神农,面阔五间,进深四间,通长19.4米,单檐歇山顶。侧有朝房,碑房,庑殿,鼓乐亭。庙东北有池,跨池有桥,池畔有亭,名曰“见易”。院内植古柏,古槐几十侏,绿荫蔽天,生气蓬勃。
玉泉观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,又名崇宁寺。在甘肃天水市北天靖山麓。建于元大德三年(1299年)。现存建筑为明清时重建。观紧依城垣,顺山势升高,随山沟、崖壁、台地而建。 中轴线自下而上,有山门,遇仙桥,通仙桥,青龙殿,白虎殿,人间天上坊,玉泉阁,第一山牌坊,三清殿,山顶有小庙,传为明魏忠贤生祠。侧边有雷祖庙,三官殿,诸葛祠,托公祠,三清阁,选胜亭,静观亭,苍圣殿,玉泉井。井上有六角亭。神仙洞传为元代陆、马二真人羽化处。 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“明嘉靖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”,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“嘉靖拾柒年建”。亭台高下,碑碣遍山;林木蓊郁,曲径深幽。春来杂花从生,碧草蒙茸,游人至此,流连忘返。
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城南2公里的山坳,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这里风景优美、古树参天,有汉柏唐槐等古树。唐乾元年间,杜甫流寓秦州,曾题咏:“山头南郭寺,水号北流泉。老树空庭得,清渠一邑传”。南郭寺庙殿隋唐时已初具规模,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“护国禅林院”。南郭寺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槐,树围达9.7米, 树高25米。 南郭寺是以三座牌坊式的大门各为中轴线,组成东、中、西三个大院。院内有一株生长2300—2500年的古柏,与一株寄生朴树(树围108厘米) 相依为命,观者无不称奇。 东院观音殿前有一水井,清澈见底,水味甘美,四时不竭。这就是杜甫诗中所指的“北流泉”。
天水市 天水市,位于甘肃东南部,东接关中,南通巴蜀,北扼陇坻,西倚定西、甘南,是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贯通陕、甘、川三省的交通要道。现辖秦城、北道二区,秦安、甘谷、武山、清水、张家川五县,总面积1.43万平方米,人口300万,其中天水市秦城区城市30万人。 天水是丝路重镇,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得名于“天河注水”的传说;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,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石器彩陶文明;秦人先祖非子因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,被赐姓为“赢”,封地为秦,成为秦国的开业基地,遂有“秦州”之称;汉武帝始建天水郡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天水市区海拔1100米,年平均气温10.72℃,降雨量500-600毫米,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,有甘肃“小江南”之称。 天水旅游资源以麦积山、仙人崖、伏羲庙、玉泉观、卦台山、甘谷大象山、武山水帘洞、秦安大地湾等为主,资源集远古始祖文化、黄河文化、丝路文化、三国文化等为一体,文化品味高,观赏性强。天水旅游接待设施已配套成龙,初具规模,成为渡假休闲旅游胜地。 |
如有关于本站点的问题或建议,请向lin@bnu.edu.cn发邮件。 |